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丛林》——琴嘎
新闻中心

《丛林》——琴嘎

时间:2019-03-01 15:47来源:艺术中国编辑:王洛锡点击量:655233

展览海报

《丛林》自述:

面对游牧文化的精神遗产和当代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作出个体独特的回应,以冰冷的水泥材质、有温度的生命体状态——24个马腿的雕塑形状和干牧草的游牧地图,对应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展开对话,激活个体的时间空间关系和公共的时间空间关系,制造一个游牧的丛林和丛林中的空间,持续游牧,对生命、自然、生长及其全球化语境中传统与当代现实的冲突、互相纠缠的困境中进行一系列公共性、具体性、时间性的思考,在实践行动中探寻一种可能性的生长通道,试图以个人性的“胎记”方式在公共空间制造、搅动公共性的胎记,努力抵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胎记。

琴嘎

胎记 -琴嘎个展现场,上海浦江OCT新十年公共艺术计划,2017

丛林

策展人:崔灿灿

琴嘎的创作指向的是一片丛林,一片无法用单一的光芒所穿越的丛林。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场,琴嘎的工作如此特殊,一方面,对“游牧”方式的持续性实践与探讨,使其成为这一艺术概念的重要代表;另一方面,借由其“肉身”的行动出发,通过对身份与地缘政治的强调,琴嘎重建了由个体反应,进入流动空间的讨论,直至形成公共话语的转变。或者说,在琴嘎的创作或是自我组织的多线行动中,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如何面对与之格格不入的日益体制化的全球化处境,在强调自我身份的基础上,和其进行开放性的对抗与融合。

《丛林》是这一实践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由6匹倒立的马,一片干牧草,一张地图组成。24只长短不一的马腿,蓄势待发,肌肉紧绷,像出箭前的某个瞬间,充满未知和遐想。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地图成了我们唯一想象这场变化的依据,那些曾经的游牧历史,如今和其所携带的传统文化、社会秩序、道德伦理一并退隐而去。

于是,琴嘎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多样,而又复杂的图景,水泥替代了鲜活的肉体,材料暗示了它现实中的命运。储蓄的牧草,用于度过严冬,它失去了所有水份,生命力也一并瓦解。干草变成了马群依赖的土壤,但又无法提供更多养料。在这个艺术家所创造的,彼此对抗和矛盾的前奏中,马腿却又在其中破土而出,奋力生长,努力显现其存在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

蒙古马这个曾经最为忠诚的人类伴侣,如今在经历了现代工业发展之后,逐渐丧失了实用功能,成为旅游风情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它在展览中,成为经过琴嘎精准切割后的一个全新语汇,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现实处境,成为作品的一个起点。由此,艺术家为观者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相同的遭遇,那些消失生命力的牧草,被明确规定的边界,组成了全球化和游牧生活之间,不停上演的历史证据链。

也因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的象征,更宽广的历史框架,无论是游牧生活,还是农耕文明,它们都处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横扫一切,无处不在。于是,《丛林》成为这场危机中不容忽视的视觉证明,也因此被赋予一个艺术家渴望融合的希望,它理应如此迫切。

《丛林》,延伸的空间

2018东莞国际雕塑装置艺术节

如今,《丛林》经历了它的第三次转变。从上海的第一次展出,在一座混杂着半殖民气息的现代化城市,《丛林》矗立其间,它与外滩的灯火,浦东的CBD,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指向;之后,《丛林》去往东莞,中国制造和高密度加工的世界工厂,它和那些涌入厂区的异乡人一样,成为一个持有现代口音,却再无故乡的城市丛林。

直到此刻,当《丛林》出现在北京,它与这座现代建筑混为一体之时。钢结构的空间中,那些明亮的窗户,撒入的光和时间的尺度,它们有着明确的生长规划、标尺和可以计算的抵达,只有干草和地图将彼此的时空区隔。而它和不远处早已消失的安定门,二环内拥挤的立交桥,华灯初上的夜晚之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对话,前者是过去文明的主宰,后者是现代文明的胜出。或者说,每一座现代城市都生长于此之上,散发着全球化单一的光芒。《丛林》却在其间奋力生长,如此异样的永远游荡。

论坛介绍

处于地理与文化双重边缘的游牧民族在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正在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悄悄地进行着城市化的蜕变。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游牧社会的生存方式逐渐出现了消亡的趋势,但游牧文化思想却作为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凝聚顽强地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就人类与处所关系进行思考的重要思想资源。

琴嘎的作品《丛林》所突显的正是剥离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形式后,游牧精神对于自由的恒久追求。这种游牧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不断地创造超越差异的可能性通道,在工业生产的同一性冲淡了多样性的当今,焕发世界复杂多样的原始生命力。

「一个美术馆」的展览不断以打破白盒子展览空间桎梏为宗旨,以游击的形态和改善城市生活的动因,将展览带入人潮汹涌的公共空间实体,让作品面对直面毫无准备的人群。城市公共景观的背后,意味着消费主义、资本、生产要素分配等等复杂的语境。因此,我们也更有理由期待此次以全新形态呈现的《丛林》,将以怎样的方式与公共空间产生对话。

主题论坛《丛林中的空间》,论坛将邀请崔灿灿、顾桃、伊立奇、靳勒及葛非,以艺术家琴嘎作品的个人性出发,探讨在现代城市文明愈演愈烈的环境下,艺术行动在其中不断形成的新关系,以及游牧文明作为全球化世界中生态居住的思想模式所释放出巨大能量。

艺术家简介

琴嘎,艺术家、造空间创办人。1971年生于内蒙古,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2007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个展:

2005年“琴嘎-微型长征个展”(北京长征空间),2008年CIGE:33个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2013年“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廉价的身体—琴嘎个展”(布鲁塞尔FEIZI画廊),2017年“胎记-琴嘎个展(生长力-浦江华侨城新十年公共艺术计划)”,2018年“万物-琴嘎”(北京朝阳公园蒙古大营)。

主要群展: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对伤害的迷恋”、“不合作方式1,2”、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拾贰:2006CCAA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上海证大美术馆)、“双年展维度”(奥地利OK当代艺术中心)、第五届亚太三年展、第一届波兰双年展、首届今日文献展(北京今日美术馆)、“为精神的艺术:瑞士银行当代艺术收藏展”(日本森美术馆)、“艺术与中国革命”(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中国!中国!中国!!!当代艺术超越全球市场”(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馆)、“非对等 -地图之上”(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固执”(北京艺术文件仓库)、“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北京寺上美术馆)、“夜走黑桥”(北京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等。

主要公共收藏:

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瑞士银行收藏、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浦江OCT等。

2012年起,“造空间Zaospace”以游牧的方式选择社会性空间,发起策划了“包装箱计划”、“一个梦想”、“红旗小学”、“造事”、“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等艺术项目。

策展人简介

崔灿灿是一名活跃在中国的独立策划人,艺术写作者,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 ⻘年荣誉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艺术权力榜年度展览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林肯策展⼈提名、《当代艺术新闻》年度最佳艺术家个展、北京画廊周最佳展览奖、《艺术银行》年度策展⼈等。

策划的主要展览从2012年开始,共计67场,群展包括夜走⿊桥、乡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图像中行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等,曾策划的个展包括艾未未、隋建国、夏小万、沈少民、谭平、王庆松、何云昌、萧昱、毛焰、韩东、琴嘎、刘港顺、谢南星、史金淞、李占洋、许仲敏、马轲、夏星、赵赵、秦琦、李⻘青、陈彧凡、陈彧君、厉槟源、冯琳、张玥、宗宁、姜波、牧儿等。

葛非

1971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非盈利组织二楼出版机构创办人之一。

参与创办二楼出版机构以来,关注艺术在社会现场中的实践及在中国社会场域语境中的权利运作结构及审美逻辑判断的相互关系和平等问题。二楼出版机构选择出版作为介入的方式,并非目的,而是起点,是为穿透权力设定的秩序,激发事件与行动,改变既定事实,寻求尚未到来的公平与正义。

自2013-18年参与策划发起“夏健强的画”、“六环比五环多一环”、“乡间洗剪吹2014跨年趴”、“调查记者”、“地方戏”论坛剧场项目。

顾桃

1970年生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族,独立纪录片导演,内蒙古草原青年电影周创始人。

从2005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以“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为主题,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神·翳》、《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民族题材的纪录片。

获得奖项:法国第33届让鲁什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纳努克大奖,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白玉兰纪录片自然类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靳勒

1966年生于甘肃秦安,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2000年以来,开始关注村庄,把艺术引进村庄,2005年创作《贴金》系列,2007年带领4位村民参观卡塞尔文献展,2008年创办石节子美术馆。尝试通过艺术改变村庄,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2008年,《熊猫下乡欢度春节》。

2009年,《交流—-石节子美术馆开馆展》。   

2010年,硬化了村里的土路,举办《第一届石节子电影节》。

2012年,《绿心—-国际戏剧、环保、教育论坛》。

2014年,完成了全村引水工程项目。

2015年,《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与北京造空间合作。

2017年,《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公共艺术创作营》与西安美院合作。

2018年,《石节子十年》

伊立奇

1980年生于内蒙古,音乐家,“杭盖乐队”队长。

杭盖乐队由伊立奇2004年组建,成员来自内蒙古、青海等地。足迹踏遍6大洲的60余国家,演出超过500场,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富盛名的中国乐队。

杭盖乐队深入探索蒙古民间音乐的根源,同时融合当代风格的摇滚音乐,从传统乐器陶布秀尔和马头琴,再到西方鼓和电吉他,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世界音乐。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杭盖乐队将蒙古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融于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以极富渗透力和感染力的音乐现场,征服了世界观众,同时他们获得“2015年中国好歌曲年度总冠军”使广大的中国观众了解了他们。

杭盖乐队曾参演多个世界级音乐节如丹麦的Roskilde音乐节;环球巡回音乐节 WOMAD音乐节;参演被《滚石》杂志誉为“最顶尖夏季音乐节”的美国Bonnaroo音乐节;亚洲最大摇滚音乐节FUJI ROCK;在世界最大的重金属音乐节Wacken Open Air世界音乐舞台压轴。

此外,还有“欧洲四大音乐节”之一匈牙利的Sziget;加拿大最大的音乐节Edmonton Folk Festival,在荷兰最大的摇滚音乐节Lowlands压轴;澳大利亚最大的民谣音乐节Woodford压轴,以及墨西哥最大的音乐节OLLINKAN等。


责任编辑:王洛锡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