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展厅 > "事苗"——多维观想下传统苗族文化的当代再生
艺术展厅

"事苗"——多维观想下传统苗族文化的当代再生

时间:2018-09-13 00:00来源:艺术中国编辑:王洛锡点击量:1239670

展览现场

 “事苗”,在古话里指的是“恭敬的侍奉”。反过来“苗事”是苗族之事,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苗乡祭祀、医药、神话与传说等都是苗族之事。“事苗”与“苗事”构成了邬建安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对于苗族文化的多维度观想。

2018年9月8日——10月9日,《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当代苗族艺术发掘与创作实验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陈一丹基金会主办,联合今日美术馆和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呈现,造仕Zephyr Art承办,艺婷博士担任策展人。

在陈一丹基金会的邀请和组织下,邬建安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用两年时间踏访贵州织金、雷山、丹寨、凯里、台江等地。本次展览以艺术家及贵州传统手工艺等共26组112件作品,呈现此次活动的成果。

陈一丹致辞

策展人艺婷博士致辞

陈一丹基金会的发起人陈一丹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文化像是一条发源于古代的大河,而个体就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遗产应该更多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才能真正“活”起来。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心智资源,两者可以也应该打通,建立更好的桥接。本次展览着力的不仅是苗文化非遗保护,更寄望于通过融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

策展人艺婷博士谈到:“两年时间考察贵州特别是黔东南苗族文化后,‘事苗’是我们认同的一种对待文化的态度。无论是苗文化还是其它少数民族文化都来源于同一祖先,我们对待祖先时都带有恭敬之心,展览的基调也是围绕着和祖先的重新连接展开。”

蓝竹架构的空间

 邬建安《大身体》绞扎布料、手织土布、着蜡丝绸、着牛皮胶布料、蜂巢、电灯等  2018年

绞扎、苗绣

“《大身体》本身像是一个“容器”,容纳了所有参展的作品,也容纳了走入其中的观众。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古代的遗产支撑着今天的创造,后者又是未来的参照,古与今交织在一处,我们与祖先似乎从未分开。”邬建安在阐释作品时提到。

《大身体》的全名叫作《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主体由500根来自贵州丹寨,经过蓝靛染的处理竹子和多种手工织布、牛皮胶布、蜡布组成。邬建安与展览设计师钱若斐合作,让构成“巨人”骨架的竹子“生长”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整个两层空间,形成对空间的重新建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致辞

艺术家邬建安致辞

在整体上,《大身体》构建了一个“巨人”的形象,象征古代的文化遗产。竹子做骨骼,贵州的人工和自然制品作为筋脉,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则是“巨人”丰满的肌肉,而创新使用“扎染”技法制作的巨大的头骨形装置,则标记着“巨人”的头颅,布置在一层和二层展厅连通的尽头,空洞的眼睛可以看到内部的复杂结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也认为,邬建安的思考和探索理路,一方面催生了他个人风格的演进,产生了个性鲜明又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图景;另一方面也以当代的方式赋予古老的文化传统新的活力,是当代艺术领域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创造的一位突出代表。

《大身体》巨大的头颅

《大身体》的身躯部分

事实上,在“事苗”展览中,邬建安扮演了四重角色:身为艺术家,他围绕展览的主旨创作了当代艺术作品;身为引介者,发现苗耀升、石祥宇、安元书等贵州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从一种“内部”的视角展示苗文化以及当地人对它的理解;身为合作者,他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者一起合作创作,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交流和共生;身为教育者,他指导年轻艺术家完成了一批“90后”与苗文化“碰撞”的作品。

邬建安始终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生”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他通过这件开放的、包容的巨大文化“容器”,讨论如何将“都市人对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压力转换为交融、共创的鲜活生命力。

郑嘉燕《异错镇》局部 综合材料 2018年

《异错镇》局部

作为邬建安的研究生,郑嘉燕也用到了绞扎的方式,创作出十二个形状各异的软雕塑。初次看到绞扎的布料时,郑嘉被它正反皆可的造型能力吸引。如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一样,她从小就可以用左右手同时绘画, 正反、阴阳、左右对于郑嘉是天生的统一。她在熟练掌握了十几种扎制的传统工艺后,调用自己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创造了一个幻想空间,奇异的花草与生灵从苗文化中蔓延出来。

寿盛楠《象抽象》 金属扣件、木制模特、绞扎布样 2018年

 《象抽象》展览现场

寿盛楠将绞扎工艺用精确的几何点阵解构。他将“扎”的视觉与工艺特性转至服装面料上,以两块丝绒扎布作为衣服的前后片穿在模特身上,让观众自己动手去体验“扎”的过程,创造“扎”的造型。从而把传统的苗族文化进行当代的实验探索。

冯志佳 《余光写生苗绣》局部 布面丙烯 2018年

 《左余光写生苗绣》展览现场

冯志佳在视线的中间放置了一件绣品,用左右余光来观察绣品进行色彩绚丽的绘画创作。艺术家认为余光在人的视野中负责警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习得的生存能力。苗族人在不断迁徙中习得的文化工具就像他的“余光”一样,在关键时刻也是延续文化的重要方式。

苗绣

苗绣

此外还有分布在竹林间的苗绣,为苗绣收藏家、研究专家曾丽提供,大部分作品借展自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巫术、祭祀

靳阳 《祭天神》  铁 2018年

靳阳 《祭天神》

靳阳 《祭天神》在黑暗的展场中设置了一个走马灯一样的装置,从内部发出的光源,把像剪纸一样的苗族文化符号投射在周围的墙壁与观众身上。这些符号来自苗文化中的巫术,在不停的旋转中仿佛在进行一场古老的献祭。

张忠保油画作品 2018年

影像作品

苗族艺术家张忠保创作了一批以苗族巫文化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祈雨》描绘苗族巫师祭祀雨神,祈求人间甘霖的场景。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在苗族步入现代生活后基本消失。《鬼是怎样形成的》描绘了苗族的祖先传说。他的影像作品,如《招龙》记录苗族每十三年举办一次的鼓藏节第一年“醒鼓”仪式。龙代表祖先,“招龙”是将祖先召唤回来,保佑平安。就这一题材苗耀升也创作了影像作品《老苗的录像:招龙节》,片段来自他2016年在贵州雷山县永乐镇丛木寨拍摄的招龙节,由艺术家丁楠协助剪辑。

吴亚哲 《创世》、《新住所》、《穿越》、《巫》、《暗涌》 纸本、综合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2018年

吴亚哲书写的文字

创世神话

吴亚哲的作品不仔细看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展览的文献资料。她的五件作品对应苗族古歌里的五个篇章,即苗族人的创世神话,分别为《创世》、《新住所》、《穿越》、《巫》、《暗涌》。她将自己对于苗族神话故事的理解以文字方式串联成苗族特殊的文化符号,让这些文字从照片中生长出来。在苗族考察时拍下的照片以卤化银感光成像,再把从苗族文化提取的符号转化为自己的图像与想象描画在照片之上,确实为另一种方式的苗文献。

石翔宇《苗族古歌》

同样以苗族古歌为灵感来进行创作的还有石翔宇。在2015年他回到了家乡贵州,将听到的很多神话故事用水墨描绘出来,创作了《苗族古歌》系列作品。他认为“苗族古歌神秘、庞大而悠远,是另外一个世界。每当我开始想画画,我就会一步跨入那个世界,那里成为了我的另一个故乡。”作品挂在展墙上,旁边是艺术家本人写在墙上的神话故事,不知是否以铅笔写成,有些模糊不清,如同没有文字而口口相传的苗文化本身。

王媛媛 《EX time IT》 玻璃、蜡等综合材料 2018年

王媛媛 《EX time IT》 

在注水的玻璃器皿中,以石蜡调制的黄、蓝颜料在高温灯泡的作用下融化成液体,在水中上下做无序的有机浮动。黔东南之行中,那些非线性严格排序的苗族祖先传说起先让王媛媛混乱,之后她在作品中创造了这样一个多重方向的时间母体,苗族文化甚至是所有文化都如同其中的蜡块,在时间长河中悠游、交会与分离。

郑国荣 《桥花境》彩纸 2018年

人不该自私地创作

责任编辑:王洛锡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