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国礼文化传播中心

传播国礼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展厅 > “蜕变与重生——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精神转型”艺术展在北京亚洲现场艺术中心开幕
艺术展厅

“蜕变与重生——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精神转型”艺术展在北京亚洲现场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2018-09-13 00:00来源:艺术中国编辑:王洛锡点击量:1117173

策展人何晋渭在展览现场

2018年8月31日,“蜕变与重生——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精神转型”在北京亚洲艺术现场开幕。策展人何晋渭是亚洲现场艺术中心创始人,1993年至今从事职业艺术生涯、策展、艺术理论研究与批评、大学艺术教育,曾参加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塔什乾双年展,孟加拉国亚洲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本次参展艺术家是:郭晋、何剑、何晋渭、魏言、张濒、周雯静、朱发东。

蜕变与重生

历史是时间化的过程,它所构成的整体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变迁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文本;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的肉身经验对历史过去进行主观性的解读,在这些过往的重大事件中,日常肉身生活的琐碎中获得精神蜕变。重翻历史的章节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制历史,是从历史观中寻找内在力量。可以这样来理解:个人的微观日常生活经验在看待历史(或者说在社会与历史的镜像中寻找到艺术的方位)。当然,经验主义不可能概念地对“蜕变与重生”下此定义,我们必须具有个体化的历史思考,用知识化的系统来对转型社会中的变革进行深入地研究,以艺术的话语呈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物是人非”。

——何晋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在展览现场

现场对话策展人何晋渭

艺术中国:为何选择“锐变”和“重生”这两个词作为本次展览的关键词?

何晋渭:“蜕变和重生”这个想法最早产生于我一直在思考在转型社会里面社会的变迁给人带来激荡的感觉,偶然一次的发现又给了我关于蜕变和重生的启示,于是我选了一些在创作方面和社会历史有关系的艺术家,分别来自60、70和80年代末的艺术家,这三代人都有关于社会变迁的共同记忆,并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亚洲艺术现场,是一种具有“剧场”的功能性的尝试,来承载和记录转型社会的变革吗?

何晋渭:有这种因素在里面,但又完全不是。第一,我们的亚洲现场是以动态的方式集过去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也可能发生的于一体;第二,亚洲现场是动态的变化的非固定的发生方式,所以艺术家在这样一个现场里面所创作展出的作品会和现场发生未知的关系。对于亚洲现场本身来说,我们早在三年以前在越南和孟加拉国都做过项目,所以我们不仅仅是面对中国,更是面对亚洲共同的社会经验的问题。明年我们会去印度以及西亚、南亚等地区的一些国家,把亚洲现场作为一个动力,一个态度,一个立场。那么亚洲现场除了文化立场、社会立场,包括个体的微观世界的立场,同时也是社会变迁和历史变迁的文化立场,所以我把现场取名为了亚洲现场,我们选取艺术家时,选择与对历史观有态度、对社会深度有了解的并以此为工作方式的艺术家进行合作。

展览现场

现场对话艺术家

艺术中国:关于作品《此人出售,价格面议》,您创作于80到90年代社会从纯粹的理想主义转型到商品经济时代这样一个“迷茫”的时期,今天再看这件作品时有什么想法?

朱发东:虽然这个作品创作于1994,我以直接的行为方式向民众传达了在一个消费化时代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对于在今天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适用。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被“卖出好价钱”,这也恰好构成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个呼应,在大背景下在被物质消费控制的时代里对于个人来说将自己出售是一次自我的重生。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您的作品《个人的山海经》里描绘的对象都是现实并不存在,也没有被正统生物史记所记载、承认的上古时代的神兽,这和您个人的历史记忆有什么关联呢?

艺术家魏言:其实我的创作里面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态度,和我从小以来对“子不语”这一类的文化感兴趣有关,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基因,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文化上我们需要恢复一些“野性”,从个人意愿、想象力和态度上面回源,进行一种精神考古,根据自己可知可感的经验去重构神话现场,这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艺术态度。

展览现场

作为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朱发东、郭晋、张濒、何晋渭在各自不同的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状态,以个人的艺术形态进行表述。朱发东在90年代以“此人出售”作品表达出60年代出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90年代市场经济全面展开,昭示着理想主义在城市化,商业化快速发展中的落寞与幻灭。从他青少年作品中可以看到“个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错位性。张濒作品更似年代感旧作来唤起大众对美好年华的历史归宿,这种归宿不是革命化的热情,而是人性的理想复苏。郭晋装置作品以“彼岸”作为象征主义方式,表达历史现场的重新“复原”,用现场模拟方式进行精神与历史的双重提问,作品充满舞台般的崇高与神圣,唱响出“人生、事件、命运”三部曲的悲怜之心。何晋渭的作品以城市“边缘人”作为创作来源,在芸芸众生中,以背对浮华的都市景观,呈现出卑微与仰望。在黑夜光亮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

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魏言,何剑作品,感受到社会性的消逝。魏、何的文化个体与时代关系更为强烈。魏言以“山海经”图腾描写着历史传统及个人的艺术洪荒,勾勒着个人的艺术的边界版图,用非中心主义的艺术策略混杂着知识系统,进行情绪化地野性创造力。何剑作品,以一贯性的“中国画”手法来演示历史的现场,现场依旧,但现场已经变成文献对历史的回望。

作为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周雯静,釆取历史主义摘选来对革命时代纺织厂旧物,历史中的女工进行现场重返,从内在逻辑来看感触到女性,女权在变革时代中的集体和个体精神地时光轮回。这七位艺术家以个人的艺术工作方式,为我们展现出变迁中国时代下的艺术精神。“蜕变与重生”该项目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社会系统下的“非完整性”。以个人的态度触碰历史的深度,这些内容涉及到社会与历史,文化与传统,革命与记忆,生存与痛感,变革与困境,以沉淀的历史态度来对浅薄,浮燥的社会表象进行深思与质疑,在今天时代下他们再次重新出发,使个体在精神世界中重获艺术转型后地“蜕变与重生”。

展览现场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阿所言,“记忆与历史远非同义……记忆是生命,由活着的社会产生,而社会也因记忆之名而建立。而历史则永远是对逝水流年的重构,既疑惑重重又总是挂一漏万——记忆对每一种传送带或显示屏都反应敏感,会为每一次审查或放映调整自己。而历史,因为是一种知性的世俗生产,则需要分析和批评。”《脱变与重生》一方面以艺术家的个体创作作为个体记忆,去丰富与突破面目模糊的以政治经济为主体的历史;另一方面它将不同年代的艺术家本身作为年代表征并以此将展品年谱化,用一种系统化研究的态度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历史书写。

展览信息:

策展人:何晋渭

执行策展人:韩俊旭(韩)/吴析筱

参展艺术家:郭晋、何剑、何晋渭、魏言、张濒、周雯静、朱发东(按照拼音顺序排序)

开幕时间:2018.08.31 4pm-7pm

展览时间:2018.08.31-2018.12.31

展览地点:北京亚洲现场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王洛锡

国礼艺术家查询

姓名

证件编号

国礼产品查询

产品名称

证件编号

工作人员查询

人员姓名

证件编号